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国之瑰宝。2015年,我国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全面、系统、持续地记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和记忆。
截至2025年5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达3997人,目前健在的有3107人,已完成记录工作的传承人1279人。
迄今,记录工作共采集原始素材75548.9小时,总数据量2969.7TB;形成影音文献成果20880.2小时,总数据量370TB。在这些成果中,口述片时长共计12865.6小时,整理形成口述史文稿总字数为14831.8万字,受访人(含传承人及相关人员)数量为9156人;项目实践片时长共计5649.8小时,记录非遗活态实践过程8888项;传承教学片时长共计3492.6小时,记录传承人的传承教学4429场;综述片时长共计729.5小时,成片数量1306部(含不同版本)。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民族传统健身、娱乐及技艺展示活动,它以身体技艺为载体,凝练民族生存智慧与审美精神。传统美术源于日常生活与民俗活动,受自然环境与文化习俗影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本期聚焦第六批成果中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部分及传统美术部分。
展开剩余89%第六批成果展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周昆民《五祖拳》
周昆民,1945年出生,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五祖拳代表性传承人。五祖拳是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其渊源可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自赵宋以后开始兴盛,明朝有“吾泉郡棍棒手扑,妙绝天下”的记载。五祖拳包括“一达摩,二大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主要流传于闽南地区,传播到中国的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1958年周昆民开始随父亲学习五祖拳,后进入泉州武术业余研究社深造,先后拜原泉州国术馆常驻拳师五祖拳教练戴火炎先生、原泉州国术馆六祖拳教练林祺燕先生为师,掌握了五祖拳三大流派的风格特点,拳械兼备,体用结合,功法拳理自成体系。弟子及再传弟子上千人;编著有《五祖拳辨》《五祖门研究》等,主持、组织多次国际五祖拳交流表演大会、东南亚武术会演等大型武术交流活动。
扫码观看
傅腾龙《幻术(傅氏幻术)》
傅腾龙,1943年出生,男,汉族,重庆长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幻术(傅氏幻术)代表性传承人。傅氏幻术发端于19世纪末北京天桥地区,中西合璧,融合南北两派,形成傅氏幻术,是中国传统幻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傅腾龙师承父亲傅天正,自幼系统承袭家传幻术,为傅氏幻术第三代传承人,其子傅琰东为第四代传承人。傅腾龙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进入上海魔术团,曾任中国杂技家协会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魔术团副团长。他集设计、表演、理论研究于一身。通过参与记录研究海派魔术大师张慧冲表演艺术,使自身表演融入南派特长,累计挖掘、创新一百余套节目,代表作品有《心灵感应》《书画幻术》《壁虎神功》《人体倒悬行走》等,撰写幻术、杂技著作十余部,与傅起凤合著《中国杂技史》。他创作的《光之碟》获中国杂技金菊奖金奖,《青花神韵》获第二十四届世界魔术大会幻术组亚军,2022年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杂技艺术家”荣誉称号。
扫码观看
陈正雷《太极拳(陈氏太极拳)》
陈正雷,1949年出生,男,汉族,河南温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太极拳(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于17世纪中叶由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村人陈王庭创编。太极拳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拳术、器械、推手为运动形式,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太极拳于202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正雷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嫡宗传人,是全面掌握陈式太极拳所有套路和器械的传人。8岁起随太极拳大师陈照丕、陈照奎学习家传拳术器械,研习拳理。内劲深厚,拳架舒展大方,具有浓郁的传统特色。曾蝉联两届太极拳全国大赛冠军,获“剑桥世界杰出华人榜武术领域杰出华人”荣誉,并被列入《中国人物年鉴》。著有《十段功法论》《陈氏太极拳械汇宗》等。
扫码观看
传统美术
江春源《扬州玉雕》
江春源,1947年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扬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在清代中叶,扬州已成为全国琢玉中心。扬州玉雕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扬州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形成了“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基本特征,以“秀丽典雅、玲珑剔透”的艺术特色著称于世。江春源1963年进入扬州玉器厂后得到诸多前辈指导,后长期坚持自学,练习绘画,深入生活,广集素材,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特别在花卉、炉瓶、雀鸟、动物、山水品类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作理念。作品美观大方,造型典雅,玲珑剔透。代表作品有《螳螂白菜》《八骏图》《海棠链炉》等。江春源将自己总结的玉雕经验毫无保留地传于徒弟,其中有些学生已经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扫码观看
杨玉榕《灯彩(佛山彩灯)》
杨玉榕,1945年出生,女,汉族,广东佛山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灯彩(佛山彩灯)代表性传承人。佛山彩灯亦称灯色,是佛山市及其周边地区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艺美术品,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杨玉榕于1962年入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当学徒,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球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邓辉的指导下学习灯彩制作技艺。1992年开始设计和制作灯彩产品。担任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副主任后,主要负责组织、策划佛山彩灯的国内外展演,同时参与彩灯设计和制作。主要作品有《麒麟献瑞》《花好月圆》《双龙戏珠》《吉祥鳌鱼》《名城美景》《飞龙腾达》《鲤跃香江》《千禧腾龙舞珠江》等。退休后受聘于佛山博艺灯饰工艺厂继续从事彩灯制作和设计工作,并带徒多名。
扫码观看
何华一《竹刻(江安竹簧)》
何华一,1947年出生,男,汉族,四川江安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刻(江安竹簧)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自幼受其父何永志熏陶。在江安竹筷工艺厂工作期间,向江安竹簧致和派名师顾聚铭学习竹簧雕刻,向江安竹簧综合派传人赖银章学习雕刻印花筷模板,向周海云学习浮雕技艺。从艺五十多年,熟练掌握江安竹簧制作技艺,融合各家之法,创作出大量佳作;还通过调查研究,整理江安竹簧资料和图片,为技艺传承保存资料,在该领域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积极培养传承人,除传授妻子和两个女儿外,还开办培训班和传习所,义务授课。
扫码观看
卢芝高《镶嵌(潮州嵌瓷)》
卢芝高,1946年出生,男,汉族,广东潮州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镶嵌(潮州嵌瓷)代表性传承人。嵌瓷亦称“聚饶”“贴饶”或“扣饶”,是用剪裁后的瓷片镶嵌造型的一种民间工艺,主要流布于粤东地区。卢芝高出身于潮州古建筑嵌瓷壁画艺术世家,1964年高中毕业后便师从父辈学习古建筑嵌瓷壁画工艺,潜心学习并熟练掌握了嵌瓷的设计、选材选色、辅料锻造及具体操作整个流程并具备独立工作能力。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对嵌瓷技艺有所突破并发展。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让卢芝高对平嵌、浮嵌或立体嵌,皆得心应手,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戏曲人物,均样样精通,创作了无数让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扫码观看
来源:国家图书馆
编辑:辛海滨
审核:冯志辉 刘恬
签发:耿传水
发布于:北京市今日低价股票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