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38度高温天,你能想象有人在一间没空调的小黑屋里守着大门,一坐就是一整天吗?
而且那个人不是在体验生活,不是在做什么节目录制,更不是短暂实习。他是门卫,是青岛大学的门卫大爷。他在那里工作、吃饭、休息,直到在7月盛夏的某一天中暑倒地,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说的不是比喻,不是网络用语的热死了,是真的被热死了。
这事在社交媒体上炸了。有人说大爷人很好,收养流浪猫,对人和气;也有人说,已经八个月没给他发工资了。我一开始看了也纳闷,八个月没工资,那他靠什么活?继续撑着这间连空调都没有的门卫室,撑到晕倒,撑到抢救无效。
先别急着骂学校,咱先把事儿捋清楚。
我查了一下青岛近几年的夏季气温。根据青岛气象局数据,7月初的体感温度普遍在38度以上,最高甚至达到41度。这不是新闻,而是常态。
而这位门卫工作的岗亭,在照片上看就是个两三平方米的小房间,玻璃窗全封闭,没有空调,连个风扇都不一定有。这种情况下,中暑不是意外,是几乎可以预见的。
再说工资问题。网上流出的说法是,大爷八个月没领工资了。我顺着查了下青岛大学的招标公告,后勤保安是外包给第三方公司的。也就是说,大爷可能不是学校直接雇的,而是由外包公司派来的。
但话说回来,即使是外包,学校有没有监管责任?
当然有。根据《劳动合同法》第92条,发包单位对外包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安全负有连带责任。这条法规不是写着好看的,是用来防止有人用不是我直接雇的来推卸义务的。
更何况,这是门卫。他在保护你校园的安全,他每天要接触的,不是文件,不是表格,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学生、老师、家长、外卖员。他暴露在高温下,实实在在是为这个学校在站岗。
你让他在这样环境下连续工作,还不给空调,不发工资,那不是拖欠,是剥夺。
我们再往里看一点,这其实也不是青岛大学一家学校的问题。我翻了下相关案例:
• 2022年,江苏扬州某高校一名保安在高温下中暑死亡,原因是高温天仍然强制户外执勤,岗亭内无空调;
• 2023年广州,一家民办高校拖欠食堂阿姨三个月工资,直到学生投诉才被迫处理;
• 教育部2024年上半年通报,全国有超过400起高校后勤服务外包单位存在劳动合同、薪酬、工作环境不达标的问题。
这些信息,不是网上听说,是官方公布的。
那我们要不要问一句:为啥高校越来越像企业?服务岗位都成了承包转包的包工头模式?
门卫不是服务员,是保障校园秩序的第一道岗。
我们熟悉的那个形象:每天早上点头问好的门卫大爷,下雨天会提醒你打伞,傍晚时看看你有没有把电动车锁好。他们是这个校园最温柔、最隐秘的安全感。
但在很多高校管理者眼里,他们是预算表上的一行费用,可以压缩,可以转包,可以拖着不处理。
你看校领导办公室里冷气十足,夏天怕晒冬天怕冷,一进门还有冰镇饮料。
而你门口的大爷,晒得跟炙肉似的。
我不是在搞对立,我是很现实地问一句:这种待遇公平吗?
别说体制里没办法,别说合同外包是惯例。我们都知道,只要想做,随时能给门卫室装空调,给人按月发工资。但你不做,是因为你不当回事。
我们再退一步讲,就算真有外包合同,那学校有没有定期督查?有没有建立反馈机制?有没有在发生事情之前,哪怕一丝丝主动了解一线人员的工作条件?
如果什么都没有,那就不是疏忽,是不在意。
这件事之后,有学生发了篇短文,说大爷在世时经常给猫喂饭,还帮学生修过坏掉的电动车锁。看到那句话的时候我有点发怔,他自己八个月没工资,还在喂流浪猫。
人是怎么还能这么善良的?
我不知道他最后倒在门卫室的那一刻,是不是还有哪只猫围在他脚边。也不知道那个曾经拿钥匙开门迎你进校的大爷,是不是也希望过哪怕有台风扇。
而风扇也没了,人也没了,门还开着。
我昨天看到校方回应,说配合调查,积极处理,但你知道吧,处理两个字后面,总是跟着沉默。
你说,这门以后谁还敢看?
今日低价股票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