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看官,若您喜欢历史故事,希望能和我们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的历史,请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同时也便于与我们分享您的想法,感谢大家的支持!
1954年6月22日,毛主席召见陈毅,提议他回到中央工作。经过与毛主席的多次谈话,陈毅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最终决定接受这个提议,回到中央工作。随后,组织任命他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
在国务院,陈毅的工作繁重且多样化。一方面,他协助周恩来总理负责外交事务,另一方面,他还分管科学、政法和文化等领域,处理日常事务。刚到新岗位时,陈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逐渐与周总理配合得如鱼得水,做事井然有序。周总理身兼数职,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毛主席深知这一点,为了减轻周总理的负担,便建议让陈毅出任外交部长,并征求了周总理的意见。
周总理对陈毅的外交能力非常认可,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陈毅同志在他的工作范围内,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工作得力,尤其在内外斗争与团结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他的思想开阔,知识渊博,眼光敏锐,胆略非凡,言谈举止也总能切中要害,创造了新的局面。”1958年2月11日,新华社正式宣布陈毅兼任外交部长。
展开剩余74%担任外交部长后,陈毅展现了他特有的外交风格——豪情万丈、气吞山河。1959年9月,赫鲁晓夫来华访问,对中国事务指手画脚,陈毅毫不示弱,正面与赫鲁晓夫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在中国国庆的盛大宴会中,赫鲁晓夫不仅毫无顾忌地评论中国内政,还试图压制陈毅的立场。陈毅毫不退让,直接反驳:“你说的不对,我们不能听,这是两个党在讨论问题!”
赫鲁晓夫面对陈毅的坚定立场,气急败坏地说:“你是元帅,我是中将,军事上我服你,但我是党内第一书记,你是政治局委员,应该听我的。”陈毅不紧不慢地回答道:“你讲得不对,事情不能这样,两个党有不同的立场,我们不能听从。”赫鲁晓夫回国后,愤而决定撤回苏联在中国的所有技术专家,撕毁双边技术合作协议,停建所有援建项目。然而,中国面临的困难并没有因为赫鲁晓夫的愤怒而改变,陈毅依然坚定表示,不会为了经济援助而牺牲中国的独立性与主权。
为了应对这一困境,陈毅采取了行动,不仅自己多次要求降低薪水,还拒绝外交部扩建办公楼的建议。他告诉工作人员:“要盖,等我死了以后吧……”这样的态度,展现了陈毅的高度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为了打破外部经济封锁,陈毅多次赴外访问,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1960年8月,陈毅单独访问阿富汗,在这次外交访问中,他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和风度,深得阿富汗政府的好感,并与阿富汗政府签订了中阿友好条约,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陈毅的外交成就不仅体现在与阿富汗的合作上,尤其在推动中日关系方面也展现了他的非凡智慧。他曾推动两国开展民间围棋交流,通过这种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中日睦邻友好关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63年底至1964年3月,陈毅陪同周总理展开了为期72天的亚非欧14国访问。这次外交活动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增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面对一些对建立与贫弱国家关系持异议的声音,陈毅坚决表示:“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要支持小国,反对大国拿小国当筹码,这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
尽管陈毅的外交风格看似强硬,但他处理问题时却也充满细腻和人情味。一次在接待外宾时,一名年轻记者为了抢镜头,竟然跑到供桌上拍照。陈毅见状,立刻上前将其拉下,并温和地批评道:“年轻人,脑袋开窍了吗?那是神圣的祭坛,怎么能随便爬上去?你这样做,外宾看了会怎么想?”年轻记者顿时愣住了,但陈毅并未公开训斥他,而是耐心地解释,最后轻拍记者肩膀,说:“下次注意点,不要这么急躁。”这番话让年轻记者既羞愧又感动,深刻体会到陈毅元帅处理外交事务的高超技巧和个人魅力。
陈毅的外交风范,兼具刚强与细腻,不仅仅是在国与国之间的谈判桌上展现,也在每一个细节中体现出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责任感。这些故事让我们更能理解这位伟大的外交家,不仅是外交的硬汉,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领袖。
百年人物志,我们每天为您带来精彩的历史故事,若您喜欢我们的内容,别忘了关注我们!
发布于:天津市今日低价股票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